拉尼娜即将回归2024年地球真要大降温了吗
年地球不会因为拉尼娜的回归而大降温 。以下是具体分析厄尔尼诺什么时候结束:拉尼娜现象的确即将回归:根据NOAA和ENSO主要监测区域的数据厄尔尼诺什么时候结束,拉尼娜现象在2024年7月至9月到来的可能性为65% ,北半球冬季拉尼娜现象出现的概率仍为85%。这意味着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概率较高。
总之,拉尼娜现象的回归并不意味着地球将迎来大降温 。面对气候的极端性变化,能够提前知道一点 ,可以想办法减少其影响,这也是最大的努力。如果未来人类不进行气候变化的维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多植树造林等等,可能真的有一天,极端性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毁灭性 ,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
尽管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带来一些凉意,但并不意味着全球会经历大规模的降温 。相反,2024年可能在大规模的高温之下,创造新的历史 ,成为全球更热的一年。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化更加复杂,可能引发更加极端的气候转变。
年中国冬季气候呈现“暖冬基调下的区域冷异常”特征,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但受双重拉尼娜和北极海冰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需警惕极端寒潮事件 。
拉尼娜现象的潜在影响:2025年9月起拉尼娜现象逐渐回归 ,可能增强冬季冷空气势力,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仍可能呈现“暖中有冷 ”的特征。大气环流异常:秋分前后西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偏低 ,预示西伯利亚高压可能偏强,推动冷空气更频繁南下,增加极端低温出现的概率。
拉尼娜现象可能增强冷空气势力。2025年9月起拉尼娜逐渐回归 ,虽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难以扭转整体偏暖趋势,但可能通过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导致冷空气更频繁南下,引发阶段性强降温 。大气环流异常:秋分前后西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偏低 ,预示西伯利亚高压可能偏强,推动冷空气活动加剧,进一步增加冬季气温波动。
拉尼娜年表现
〖One〗、“拉尼娜”是一种厄尔尼诺年后的矫正过渡现象。它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 ,导致干旱,而太平洋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科学家认为 ,“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会给广东 、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Two〗、拉尼娜现象次年的气候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降水分布不均:降水偏多地区: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水偏少地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 、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 。
〖Three〗 、总的来说,拉尼娜年是一种特定的气候现象 ,表现为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温度异常偏低,对全球气候和区域性天气模式产生影响。对于气象预测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来说,拉尼娜年的预测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025厄尔尼诺什么时候结束
〖One〗、近来公开信息尚未明确指出2025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具体结束时间 。当前状态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5年3月通报 ,全球气候已进入非厄尔尼诺也非拉尼娜的中性状态,9-12月期间厄尔尼诺复发的概率极低。未来预测气象模型显示中性状态持续概率比较高时段为8-10月(56%);随后可能在北半球秋季至初冬出现短暂拉尼娜现象,最终气候模式仍将恢复中性状态。
〖Two〗、年整体气候现象近来无法明确,但中性状态占据主导概率较大 。 当前阶段(2025年前半年):ENSO中性状态持续截至2025年6月 ,全球处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中性状态,既未形成厄尔尼诺,也未出现拉尼娜现象。
〖Three〗、2025年时间借鉴根据最新气象记录 ,2025年霉季于6月29日正式结束。近五年数据显示出梅日期主要集中在6月24日-7月10日区间,较二十世纪平均出梅时间提前约5天。 气候波动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改变霉季规律,2018年和2022年都出现过6月中旬便结束霉季的情况 。
〖Four〗 、全年气候阶段预测- 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弱拉尼娜已消退 ,2025年上半年赤道太平洋处于中性状态(既非拉尼娜也非厄尔尼诺)。2025年秋冬季拉尼娜再起可能性较高,中美气候机构均监测到“二次拉尼娜 ”信号。
〖Five〗、厄尔尼诺余波仍在持续虽然2023年的强厄尔尼诺在2024年6月结束,但其造成的太平洋环流震荡仍在持续 。海水温度异常影响大气环流滞后6-12个月 ,导致今年夏季华北、黄淮等地的雨季降水量反而比常年减少3成,晴热天数暴增。
〖Six〗 、最新监测动态 2025年8月3日数据显示,厄尔尼诺指数已进入快速上升区间并突破中性区间下限 ,但能否形成持续现象仍需观察。该指标在-0.5至+0.5之间为中性,超过+0.5则进入厄尔尼诺 。 总结与建议 2025年气候模式尚不稳定,建议持续关注气象机构季度报告。
厄尔尼诺现象几年一次
〖One〗、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每2至7年发生一次,期间会有一段中性年。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引发一系列气候现象 。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指该区域海水温度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水平。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当前拉尼娜现象始于2020年9月 ,近来正逐步结束,但其潜在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Two〗、上一次厄尔尼诺年是2009年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 ,通常伴随着全球天气模式的显著变化。该现象的发展没有准确的周期性,但从历史记录来看,它通常在2至7年间发生一次。自1860年有记录以来 ,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了40多次。
〖Three〗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每2至7年间发生一次,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 厄尔尼诺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区的渔民用来描述一种特定气候异常现象的术语。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成因 、区别及影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产生和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这两个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
拉尼娜现象: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 ,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 。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 ,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比“拉尼娜”现象危害更大,主要是因为“厄尔尼诺 ”现象引发的通常是反向性极端天气,这种异常天气状况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和防备范围。反向性极端天气的特点:“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常常导致“该热不热、该冷不冷、该雨不雨 、该旱不旱”等异常天气状况 。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台风减少、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干旱高温 ,南方地区低温洪涝。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